应对老年化挑战 香港开启医疗制度大变革
- 2019-03-12 09:20:00
- 薛润东 转贴
- 2971
时下,“世界长寿之都”香港正按部就班开启一场医疗制度的大变革。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坦言:“如果我们在整个医疗策略或医疗制度中没有一个大转变,是难以应付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各方面挑战。”
1月10日,林郑月娥出席今年第一次香港特区立法会行政长官答问大会。她用一句话就开宗明义地阐明了这次变革的内涵:“我觉得一定要改过去一直公营医疗服务只是‘重治疗,轻预防’的做法,我们要做好社区预防、分流和健康管理。”
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去年发布的2017年度全球平均寿命报告,香港再次成为全球男女最长寿的地区,其中女性平均寿命87.66岁,男性平均则为81.7岁。
先进的公立医疗体系向来被视为香港成为世界最长寿地区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这个令港人引以为傲的公立医疗体系,正遭受日益严峻的人口老年化问题冲击。
香港统计处最新的人口推算报告显示,2026年全港长者人口将增至24.6%,届时香港将进入世界卫生组织所界定的“超老龄社会”。
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张建宗较早前出席一个研讨会时表示,现在,17%的香港人口年龄在65岁或以上;20年后,每三个香港人中便会有一位是长者。
团结香港基金副总干事黄元山对中新社记者表示,香港人的健康状况没有随寿命提升而进步,目前约每4位65岁及以上人士便有3位患上至少一种慢性病,令香港的医疗服务负荷过重。
市民求医轮候时间过长,便是负荷沉重的典型现象之一。港媒日前报道,今年春节大年初四,不少市民在急症室要轮候8小时才看到医生,沙田威尔斯亲王医院轮候时间更长达14小时。
香港医管局不久前发布最新专科门诊轮候数字显示,九龙东医院联网眼科专科轮候时间冠绝全港,最长轮候时间达169周,即约三年多。院方指出,人口老化、人口结构变化等问题是现时的主要挑战。
对此,香港社会各界一直苦思良策。团结香港基金最新发表的医疗政策报告指出,香港公立医院近一半的入院个案,如能有适当的门诊照护则均可避免,说明香港基层医疗发展滞后。
香港立法会议员陈凯欣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亦认为,要避免香港公营医疗系统的情况继续恶化,政府须加强投放资源发展基层医疗,做好健康教育、疾病预防及服务分流。
在此背景下,香港医疗体系的变革拉开帷幕。食物及卫生局(食卫局)已着手在葵青设立香港首个地区康健中心,拟于今年第三季左右投入服务。中心以医社合作、公私营协作及地区为本为原则,一方面支援网络内的私家医生,特别是小规模或单独执业医生,提供其他专职医疗配套服务,加强医疗服务的成效;另一方面致力加强与地区上的其他基层医疗健康服务及设施的协调,更便捷地在社区内照顾居民的个人健康需要。
这只是香港医疗制度变革的先声。食卫局负责人对中新社记者表示,局方会以葵青康健中心为蓝本,积极推展在其他17个区成立康健中心的工作。
食卫局相信,此举可以加强地区基层医疗服务,从而减少可避免的专科及住院服务需要。
黄元山亦认同这一观点。他强调,全面的医疗改革不只涉及硬件,更需要的是转变领导者、服务提供者及市民的思想。要转型至以人为本的护理服务,就需要鼓励病患者对自己的健康负责。
在林郑月娥眼中,这场医疗制度的变革可以视为“香港有个文化上的转变”。她引用了最近中文大学的一项研究:政府每1元港币投放在社区医疗可以为紧急的医疗服务省回8.4港元。她表示:“有这样的数据,我觉得以我的理财新哲学是很值得投资。”
这位约30年前已经在当时政府卫生福利局担任首席助理秘书长、正正是处理香港基层医疗事务的女特首对立法会议员说道:“我们都希望重视基层医疗,预防胜于治疗。”“2019年我们将会进入落实期!”
(来源:中国新闻社)